第(3/3)页 宋初承袭了五代以来的规则,但自太平兴国二年开始,进士、诸科及第、出身者可以不经关试皆释褐授官。 按照惯例,第一、第二等进士并九经授将作监丞、大理评事,通判诸州。 同出身进士及诸科,并送吏部,免选优等注拟初资职事、判司簿尉。 有宋一代,科举选拔出来的官员还是比较讲究实干的,大多数新进士都会被外放做官。 考得比较差的可能会去当知县; 考得比较好的,可以当知州判官。 朝廷按照惯例授官,第二、第三人授大理评事,并为诸州通判; 第四、第五人授秘书省校书郎、签书两使判官厅公事; 第六名以下第一甲授两使职官。第二甲授初等职官。 第三、第四甲授判司簿尉。第五甲守选,待授官。 然而有一个人却是例外,便是新科状元郎苏允,直接授宣义郎(改制前叫将作监丞)。 看着与众不同,但其实也算是惯例了。 太祖开宝六年,创立殿试制度,进士及第所授官阶有所提高。 既然是有例可循,便不算破格。 不过到了要给苏允具体差遣的时候,却是发生了一些争执。 赵顼不想让苏允去地方上当通判,想把他留在京城,给一个在京城的差遣。 至于原因自然是想要让苏允进资善堂,执教他的儿子。 但这毕竟前面没有惯例,赵顼于是将门下省的主官叫来,暗戳戳的问了一下,没想到直接让人给顶了回来。 人家也是振振有词的:“……状元郎通判诸州乃是惯例不说,这本来便是培养进士们的意思。 让他们先在通判的位置上,可以不必先干实事,但却可以通过监督知州,不断地思考揣摩作为主官的职守,可以获得许多的经验。 等到稍微成熟,再让他们回到朝廷,让他们在朝廷中枢观天下政事,以提高他们的眼界,乃是从微观处至宏观的进步。 等他们在中枢开阔了眼界,再放出去当主官,如此循环往复,宰相之才便培养出来了。 官家您却想将状元郎留在京城,京城能给他一个什么差遣? 什么差遣能够让他们快速的成长起来,难道要放进馆阁里面看书修书么? 这个时候正是年轻人们学习政务的时候,还有什么比在地方上看着知州处理一州政务能学得多? 官家您这是要耽误一个三元及第的奇才啊,这是急功近利的乱命,这等乱命,臣是万万不敢从的!” 赵顼被喷了一脸,只能悻悻作罢。 (本章完) 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