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这种争论一时间是没有最终结果的,朝会不欢而散。 而散朝之后,整个朝堂的暗流顿时涌动了起来。 御书房内,烛火摇曳,将赵煦和程颐等人的身影拉得忽长忽短。 赵煦眉头紧锁,来回踱步,程颐与一众亲信围坐案前,神色凝重。 “此次亲征,乃夺回大权的绝佳契机,可太后把控后勤,若不能妥善应对,前线战事恐处处受限,朕的抱负也难以施展。” 赵煦停下脚步,目光投向程颐,眼中满是期待。 程颐起身,双手奉上一份早已拟定好的文书,语气郑重:“陛下,臣深思熟虑,特献上‘新政八条’。 此八条若能施行,必能削弱太后势力,助陛下掌控全局。” 说罢,他展开文书,一条一条细细阐述起来。 “其一,改革科举取士之法。” 程颐目光炯炯,“往后科举,恢复神庙时期增设的时务策论,着重考察士子对当下军政要务、民生经济的见解,且废除恩荫子弟直接参与科考之特权。 如此一来,选拔出的人才皆为陛下所需,太后安插亲信于朝堂的途径便被截断。” 赵煦微微颔首,眼中闪过一丝赞许:“此条甚好,朕正愁朝堂之上多有尸位素餐、靠恩荫上位之徒,如此可让真正有识之士为朕所用。” 程颐接着道:“其二,重组枢密院。 枢密院掌军事大权,关乎战事成败。 臣建议,裁撤部分由太后安插、不懂军事却位高权重之人,选用陛下信得过且熟知兵法的将领充实其中,使军事决策能直达陛下,免受太后掣肘。” 赵煦闻言眼睛大亮,程颐所说,实在是太符合他的所想。 “其三,财政大权再次收归三司。”程颐继续说道,“各地赋税征收与调配,统一由度支司掌管,度支司只对陛下负责。 如此,太后便无法借后勤之名,随意操控粮草物资,干扰前线战事。” 赵煦拊掌赞道:“妙!” “其四,精简官僚体系。 裁撤闲散官职,削减不必要的衙门。” 程颐神色严肃,“多年来,太后为巩固势力,大肆增设官位,安插亲信,致使官场臃肿不堪,效率低下。 此举既能节省财政开支,又能清除太后党羽。” 赵煦脸色微微沉凝了起来。 裁撤高太后的党羽自然是好事,但恐怕也会激发帝后矛盾,此事恐怕有些困难。 “其五,军制改革。”程颐提高音量,“废除‘更戍法’,推行将领与士兵长期固定搭配的‘营田军制’。 士兵归将领长期统领,战时能令行禁止,增强军队战斗力,且将领由陛下亲自任免,避免太后借军权制衡陛下。” 赵煦顿时有些迟疑起来,这一套有点像什么……是了,王安石变法啊! 赵煦皱起了眉头道:“后党最为忌惮新法卷土重来,咱们这几个法子,实际上便是新法那一套,恐怕要激发起来更大的纷争矣。” 程颐冷笑了一下的,道:“咱们这只是因时而变,此一时彼一时,王介甫当年采用这些与当时时势并不相符,然则当今苏逆势大,大宋朝已经到了生死存亡之时,容不得我们再优柔寡断了!” 赵煦深吸了一口气。 程颐眼神有些游离起来。 他不知道有一句话叫【质疑王安石,理解王安石,成为王安石】,若是他知道,便能够明白他为什么会心里有些异样。 不过他随即将念头抛开,继续道:“其六,地方治理变革。” 程颐缓缓道来,“官家要主动选派各州县长官任期缩短至三年,不得连任。 且官家要直接监管监司,监督地方官员,监司直接向陛下奏报。 如此,地方官员只知效忠陛下,太后难以在地方培植势力。” “其七,限制外戚权力。” 程颐目光坚定,“严禁外戚干预朝政,取消外戚不经考核便能担任要职的特权。 太后一族势力庞大,此举可斩断其伸向朝堂的触角。” “其八,建立情报监察网络。” 程颐最后说道,“于朝堂内外、军中各处安插陛下的眼线,监察官员言行、军队动向,有任何风吹草动,陛下皆能第一时间知晓,提前应对太后及其党羽的异动。 当然,等官家彻底掌握朝廷大权的时候,这个监察网络则是可以拿来对付苏逆了。” 赵煦听完,激动地在殿内来回踱步,眼中满是光芒:“程卿,此‘新政八条’正合朕意! 有此八条,朕定能掌控大局,扭转战局。” 第(1/3)页